人民网>>传媒
人民网>>传媒>>正文

《武媚娘》剧情遭观众吐槽 总编剧潘朴回应争议

陈淡宁

2015年02月06日07:44  来源:钱江晚报  手机看新闻
原标题:《武媚娘》总编剧潘朴回应争议

  三天前,湖南卫视版《武媚娘传奇》终于播出了大结局,演到80集时表示“人生才刚刚开始”的武媚娘,在后来的短短16集中历经种种高密度的算计和被算计之后,终于在字幕中结束了波澜壮阔的一生。

  从播出前到如今播完一轮,该剧一直处在风口浪尖,先是手持线装书的宣传海报,被人抓包“唐朝那会儿根本没有线装书”,继而被人吐槽诸如“你安心地走吧,去到外面的世界看看”之类台词现代感满满,当然,被人探讨最多的还是剧情,其中又以三种观点居多:一是拖沓,二是与历史不符,三是模仿《甄嬛传》。

  虽然这部剧一共挂了8个编剧的名字,不过,作为总编剧,潘朴应该具有一定的发言权。昨天,记者电话采访了这位36岁的编剧。

  对于网上流传的各种争议,和许多观众的不满足感,潘朴说自己早有准备:“其实是因为,这些观众没有在剧中看到他们所希望看到的内容而已。”

  Q:唐太宗和武则天,真的会有爱情吗?

  A:武则天不可能只是“路人甲”

  首先这是一个传奇剧。即使是历史正剧都有很多演义的成分,何况是传奇剧?

  编剧在写戏的时候都要找到一个突破口,而我的切口就是从情感角度讲述女皇的一生。

  此前,各个版本的武则天,例如冯宝宝、潘迎紫、刘晓庆,还有《大明宫词》里的归亚蕾,都给了我一个关于武则天的轮廓,但剧情的大致框架我还是会参考历史。

  当然,其实从李世民开始,帝王家修改历史很常见。许多《旧唐书》里关于武媚娘没有的记载,后来到了司马光的《资治通鉴》里居然写得活灵活现,让人觉得司马光是在黑武媚娘。

  史料看得越多,心里的疑惑就会越大:武媚娘在李世民身边足有12年,记载居然寥寥无几。

  武媚娘14岁入宫的时候,李世民40岁左右,这恰恰是一个男人最有魅力的时候。一个女人会变成什么样的人,跟她爱上的第一个男人有很大的关系。所以这个“爱”就成了我的突破口。

  很多人会说,历史上在与李世民相伴的12年里,武媚娘始终是个才人。但你想想,李世民给武媚娘赐名,让她在御书房当秘书,甚至在李世民死前她都伺候在一旁,这显然和其他“路人甲”才人是不同的。况且还有“女主武氏”的风波,武媚娘能活下来,可以说是李世民一直在全力保护她了,怎么可能再加封她?

  Q:为什么侧重于武氏称帝前的情感生活?

  A:“她是怎么成为女皇的”更重要

  我的初衷就是从情感角度来讲述女皇的一生。所以我所写的内容,大致上分为三个阶段:

  第一阶段是从入宫到入感业寺,第二阶段是从感业寺出来到成为皇后,第三阶段就是从皇后到成为皇帝。

  我知道,很多人特别希望看到武则天登基之后如何大杀四方。对于这部分观众,《武媚娘传奇》显然没有满足他们的期待。因为我所写的武媚娘,基本上到登基为止就结束了。

  在我看来,“她是怎么成为女皇”的这一点是很重要的。因为登基之后的她,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人格。无论使用怎么厉害的手段,都是她的性格使然。

  Q:武媚娘和李治的感情为何草草带过?

  A:这可能是湖南卫视剪辑的关系

  这部戏原先是45分钟一集,总共82集。不过湖南卫视把两集剪成了三集播,所以从观众的角度来说,会跟原来的剧本不一样,也会有一些不合逻辑的地方。

  有很多人说我偏爱李世民。当然,说老实话,我确实更喜欢李世民。但在刻画角色的时候,无论是李世民还是李治,我都花了很大的心力。

  这个版本的李治,和以往各个版本的李治相比,起码已经不懦弱了。他不是不作为,也不是阴险的,他也有他作为杰出政治家的一面。而且武则天之所以能登基,是因为李治的宽容和成全。

  剧中李治有句台词,“我不想做皇帝,我做皇帝起初是为了保护你,后来是为了得到你。”

  对于武则天来说,这两个男人是她人生的不同阶段,而他们爱她的不同方式,其实都是她最后成为女皇的原因。

  Q:为什么后宫争斗戏看起来像《甄嬛传》?

  A:“甄嬛”是参考历史上的武则天虚构的

  说实话宫斗真不是我的菜,我喜欢的是《权力的游戏》、《国土安全》、《大宅门》、《潜伏》。

  甄嬛是个架空的人物,但很多方面其实参考了历史上的武则天的。大家在武媚娘里看到的宫斗,其实是建立在人物设定的基础之上的。

  我们习惯上说的宫斗,多数是后宫女性为了争得皇帝的宠爱的斗争。但武媚娘中的宫斗都是和前朝政治斗争连在一起的,看到后面大家会发现里面牵扯的是世家门阀对于皇权的威胁。

  当然,女人在后宫,争斗的方式也就只有上龙床,奔后位之类,此外,也确实没有别的什么手段,也不能随随便便杀人全家吧?

  Q:如何看待网上对《武》剧的评价和争议?

  A:其实,戏剧是戏剧,历史是历史

  有时候我也会上上天涯,翻翻贴吧。看到观众对这些人物的评价,心里还是挺高兴的。

  稍微有点遗憾的就是,大家现在探讨的点往往不是“这场戏好不好”,或者“人物塑造上有没有什么问题”,很多人翻来覆去就是在说历史上有没有这回事。

  其实,戏剧是戏剧,历史是历史。

(责编:宋心蕊、赵光霞)

我要留言

进入讨论区 论坛

注册/登录
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  

同步:分享到人民微博  

社区登录
用户名: 立即注册
密  码: 找回密码
  
  • 最新评论
  • 热门评论
查看全部留言

24小时排行 | 新闻频道留言热帖